材料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自2017年起招生,已毕业四届学生300人,目前在校生329人。环境工程系拥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1人,博士化率为33.3%,45岁以下教师占比83.3
为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环境系增设了 “智慧环保与监测”和“碳中和与新能源”两个方向,优化了课程体系,完成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校级教改项目(“科教融合”的新工科优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正在开展“2024年度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以及校级教改项目(“双碳”愿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为推进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环境系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获得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正高组二等奖1项,北京科技大学第31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合作申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成功入选第三批市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和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5项,入选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校级教改项目4项(如:BOPPPS模型视域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基于OBE教育模式在环境工程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等)。此外,为适应新时期要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成功申请教材立项6项,其中,正式出版教材立项2项。
为淬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环境系教师以学科竞赛为驱动,近几年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并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天津市挑战杯银奖2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银奖4项,铜奖1项,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其他天津市科技竞赛特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三等奖1项。
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环境系成立“环境工程技术”和“碳中和与智慧环保教研室”两个教科研团队,以科研促教学,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或合作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并获批18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天津市纵向项目8项,截止目前到校经费289.6万元。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推动了项目化教学的进行。近五年来,教师们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38篇(青年教师人均4篇左右),其中以天津学院第一单位发表2篇SCI、2篇EI,以天津学院第一单位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
教学团队组织实施为青年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能力培养计划,督促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等。通过“老带新”传授经验,提升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年轻且充满活力,整体素质高,为教育教学奉献精神强。近五年来,2人入选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教坛新秀”和青年骨干教师,3人次获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考研升学为抓手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行之有效的考研服务工作体系,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发展的内生动力,以通过科学性指导、全程化互动、亲情式服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环境系也通过请名师专家、优秀学长学姐来做讲座提早动员学生考研,教师们也热情地为学生做考研辅导,帮助学生择校,并帮助收集考研资料;环境系教师和辅导员紧密配合,督促学生考研后期坚持复习不松懈;对通过国家线的考生,帮助修改简历、进行模拟面试,以提升应试技巧,增强学生信心;对需调剂的考生,1对1指导调剂校的选择,避免盲目填报,提高录取成功率。近四年,环境系应届生考研升学率为17.8%(其中19级升学率达23.2%),累计考研升学率21%(含二战录取人数)。其中被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福州大学、新疆大学、海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211以上高校录取人数占总上岸人数的30%以上。此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QS22)、香港理工大学(QS60)、日本九州工业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国(境)外留学读研的人数也逐年增加。
环境工程系与材环学工办一起,从2023年起实施大一新生晚自习,辅导员和班主任坚持轮流督学,狠抓学风建设。2017~2020级学生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为37.5%,其中,20级通过率达43.3%,工科排名第2),2024级的英四通过率在环境系其他年级的同期通过率中最高。